1949年9月,一个来自湖南的老农背着一麻袋来到了长沙。烈日炙烤着大地,空气中弥漫着炎热的气息,老农站在长沙军管会的大门前却迟迟未能迈步。犹豫了很久,他依然不敢走近。门口的士兵看到这一幕,不禁感到好奇,便走上前询问:“老人家,您有什么事吗?”老人这才缓缓开口配资炒股平台皆,原来他是从乡下赶来,想要找他的儿子,五伢子。
士兵们听后忍不住笑了,因为他们从未听说过“五伢子”这个名字。老农却从怀中掏出一张报纸,指着上面一张照片,说:“这人,像是我的儿子。”这番话让士兵们愣住了,连忙将此事上报处理。难道这位老人真的是许光达的父亲?
一、千里寻子
老农名叫徐子贵,他告诉士兵们,他的儿子名叫徐德华。二十多年前,徐德华参加革命后便音讯全无,家里人多年来一直杳无消息,徐子贵心灰意冷。直到某天,他偶然看到一张报纸,上面有许光达的照片,他立刻认出了照片中的人,觉得那正是自己的儿子。于是,怀着满心的希望和无尽的思念,徐子贵不顾艰难的路程,踏上了千里寻子的征途。
展开剩余76%这一事件被层层上报,最终传到了第四野战军第十二兵团司令员肖劲光的耳中。肖劲光立刻派人将徐子贵安顿好,让他好好休息,同时向中央报备此事。肖劲光心中也充满了疑虑,毕竟时间过去太久,谁也不能确定徐子贵所言是否属实,眼下只能等待中央的确认。没过多久,中央的消息终于传来,许光达的确是徐子贵的儿子。得知此事的许光达感到非常震惊,同时心中充满了无尽的愧疚与遗憾。他回忆起与父亲一同度过的时光,深感自己离家多年,未能尽孝心。于是,他立即写信给家乡的父母,表达自己对他们的问候与思念。
徐子贵手捧着儿子的信,忍不住反复地让人念给他听。每念一遍,眼中便涌上泪水,但嘴角始终挂着微笑,那个深深的父爱与久别重逢的喜悦,交织在他的心中。
二、回家乡探亲
“少小离家老大回,乡音难改鬓毛衰。”自从参加革命以来,许光达已经离开家乡二十多年了。岁月的流逝,令他对家乡的一草一木充满了深深的思念。但因军务繁忙,他一直未能抽出时间回去看看。直到这次,父亲千里迢迢前来找他,他感到既愧疚又心酸。
新中国成立后,许光达调任到了北京,虽然忙碌于工作,他时常写信回家询问父母的健康、兄弟姐妹的近况以及家乡的变化。然而,这些文字终究比不上亲自回家一趟。1950年,趁着休假之际,许光达终于决定回到家乡。这也是二十多年来他第一次踏上故土。
家乡的父老乡亲早已知道许光达的成就,纷纷热烈欢迎这位英雄回家。曾经的亲朋好友们围坐在一起,聊着过去,谈着现在,许光达被围得水泄不通,大家都希望能借助他的职务,谋个好位置。许光达听得心里愈发沉重,他赶紧召开家庭会议,明确告诉大家自己绝不会带任何人去北京,自己作为共产党员办事只会为了国家和人民。
面对儿子的坚定,父亲徐子贵虽然心里也有些失望,但理解儿子所做的一切,他没有多说什么,只是默默点头。许光达的决定,虽在亲友眼中显得有些“冷酷”,却展现了他坚持原则、不忘初心的一面。
三、父亲去世
回乡的日子匆匆而过,许光达再次回到北京,投入到紧张的工作中。然而,命运总是充满无常。1957年,徐子贵因病去世的消息传来,许光达听到这个噩耗后,忍不住痛哭失声。哥哥要求许光达立刻返回家乡主持父亲的葬礼,并带回大量白布。显然,哥哥是想借此机会谋取私利,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,许光达坚决不会屈从于这种不正之风。
尽管如此,作为子女,许光达也不能不为父亲做点什么。他找到了一名干部,让他带着200块钱回去办丧事,并且要求葬礼简朴,不搞迷信活动。哥哥不满,坚决要求许光达亲自回去,否则父亲就不许下葬。最终,许光达坚持自己的原则,命令那名干部按他的要求办事。无奈之下,哥哥只得同意,父亲的葬礼最终以简朴的方式举行,总花费仅为150元。尽管葬礼结束,但许光达的内心却始终无法平静,他深感自己未能在父亲生前尽孝,未能在父亲去世时回去尽一份孝心,这成了他心中永远的遗憾。
小结
在亲朋好友眼中,许光达可能显得不够“通情达理”,但在人民群众心中,他却是那位清正廉洁、全心全意为民的英雄。许光达将一生奉献给了国家和人民,他心里唯一的遗憾,就是未能尽到一个儿子应尽的责任,未能回家好好孝敬父母。这也成为了他心中永远无法释怀的痛。
发布于:天津市